癌症,是“死亡”和“痛苦”的代名词。在许多电影场景中,癌症都预示着生命进入倒计时,即将走进尽头。自现代医学诞生来,人们逐渐掌握癌症病变的原理,一代代科研人员、医护人员前赴后继,逐渐突破生命的禁区,谱写出人类抗癌斗争史上一首首生命赞歌。
在未来科技城未来健康科创园内一座不起眼的楼层中,就坐落着这样一家公司,他们冲锋在人类抗癌医药研发领域最前沿,从这里迸发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、为人类健康谋福祉的神圣使命,绽放出绚烂的光芒。
临近春节,记者走进研究员的实验室,和癌症生命医药科研一线上的奋斗者面对面,聆听属于他们的新春故事。
走进杭州康万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康万达”)实验室,几名衣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正忙碌地穿梭在各个实验台中。“嗡嗡嗡”的试管振荡声、“漱漱漱”的脚步声交织在实验室中。“临近春节,虽然大家都归心似箭,不过都想着在放假前再多做一组数据,多完成一次实验。” 实验研究部总监陈博士笑道。
生命医药领域都是长期主义
谈起过节前手头的工作,陈博士介绍道,自己正在带领团队进行一项具有颠覆性的“溶瘤病毒疗法”项目,目前正处于研发阶段。“从项目可行性论证,到专利申请,再到中间大大小小的实验,每一个步骤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最终能走到IND(新药临床研究审批)的可能也是其中一部分,从IND到上市又是其中的一部分。有些科研人员终其一生,也见不到自己参与研发的药品上市。” 陈博士感慨道。
人才是我们走下去的底气
“国外癌症药物研发的思路在于精准。我们不同,我们在精准的基础上加上系统的观念。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溶瘤病毒,在肿瘤细胞上装上一个靶点,然后利用现有的治疗手段去杀伤被标记以后的肿瘤细胞,从而解决现在肿瘤治疗中缺乏靶点的问题。” 康万达董事长胡放博士说。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,中国的第一款溶瘤病毒药物H101的研发者,如今70高龄的他还常常亲自参与一线的研发工作。
正是在他的带领下,在2022年12月21日,康万达医药“重组人IL-21溶瘤痘病毒注射液(hV01)”申报临床获得受理。“2022年是我们团队的转折之年,对于公司药物研发具有里程碑意义,希望2023年能够获批进行临床实验。”展望新的一年,蔡博士充满期待。
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,如今康万达公司共有9名博士生。学习计算机科学出身,又在美国留学专研遗传学的蔡博士于2015年加入公司。她利用自己的跨学科思维,帮助团队解决多项研发困境,例如将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医药研发相结合。
“生物医药的竞争是残酷的,一方面是癌细胞刁钻促狭,另一方面国内外竞争你追我赶。团队是我们的底气,创新的钥匙就握在年轻人的手中。”胡放博士语重心长地说。
一代代科研人员接力,将光明的种子传递
在癌症领域研究良久,不可避免要接触到许多癌症病人,了解到许多癌症病人背后凄惨的故事。这也让陈博士对自己的研究更加敬畏。“我们和医护人员的目标是共通的,都是为了癌症患者谋福祉。”
10年、20年、30年……从胡放博士,到蔡博士和陈博士,一代代科研人员接力,将光明的种子传递,托举起生命不能承受之重。
“康万达前进的道路不是孤独的,我们也将全力以赴地支持团队的成长壮大。”冯凯既是投资人也是余杭区政协委员。即将召开的区两会上,冯凯将带着《瞄准CGT(细胞基因创新疗法)新赛道,打造未来新高地》的提案走上两会舞台,让更多的人关注到CGT疗法。“在余杭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进程中,我认为建设CGT研发高地,突出‘数字+生命健康’创新极,是链接创新策源和未来产业的重要载体,给全世界挣扎于生死边缘的癌症、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。”冯凯说。
2012年康万达成立以来,虽然历经数次搬迁,但始终都留在余杭区内。“我是余杭人,我对余杭是有感情的,我希望能够在这篇土地创造出造福人类的医药产品。”胡放博士说。
春节临近,康万达内部的年味也逐渐浓厚起来。实验室里挂上了喜庆的春联。陈博士也早早买好了年货,提前寄回安徽老家。“因为疫情原因,去年没有回家过年,今年一定要带着两个孩子回家看看……” 陈博士动情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