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的余杭,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科教美育中心被一片科技蓝笼罩。展台上,一架翼展超10米的灰白色无人机静静伫立,机身上“天目山三号”的标识格外醒目。这架“空中巨擘”能载重630公斤飞行1800公里,相当于从杭州直抵兰州,这正是天目山实验室为支线物流与应急救援打造的“超级混动货运无人机”。
展馆内,这样的硬核科技展品共有百余件,涵盖飞行器、动力系统、智能设备、新材料与场景应用五大领域。这场“天目山实验室低空技术成果展”,不仅是技术与产业的碰撞,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天空的全民科普。
“无人机不只是一堆旋翼,它是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。”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负责人叶慧红站在展区入口,指向一台形似“空中甲虫”的垂直起降无人机。她强调,实验室的定位是“术业专攻”——既仰望星空布局前沿技术,又脚踏实地解决产业痛点。
实验室执行主任戴彬则用“上书架”与“上货架”概括成果转化逻辑:“我们既要攻克超声速飞行器的关键技术,也要为浙江海岛开发水上起降无人机。”他透露,实验室已联合企业开发出吨级混动货运无人机、氢动能发动机等产品,部分技术正通过“中国飞谷”加速对接落地。
在智慧引擎与“机载大脑”展区,一台银灰色涡扇发动机引得业内人士驻足。这是天目山实验室自主研发的TMS-800涡扇发动机,推重比达5.8,油耗比国内同级产品低15%。“它为大型无人机装上了‘绿色心脏’。”研究员指着参数牌解释。
另一侧,“小天”机载指控盒正在模拟森林防火任务。这套全球首款无人机具身智能大模型,可将路径规划与决策时间压缩至分钟级。“传统无人机依赖地面站操控,‘小天’却能自主判断火势蔓延方向,并指挥机群精准投弹。”技术负责人介绍。
一旁的“SU-50Pro智能无人机场”则展现了低空物流的终极形态——80公里半径内,无人机可自主充电、换电、集群调度,实现“秒级响应”。“未来,你的快递可能从社区屋顶的无人机场直接降落。”工作人员笑着介绍。
展柜内,一片厚度仅0.2毫米的压铸镁合金散热器引发惊叹。实验室材料团队介绍,这种高导热材料能让整机减重30%,散热效率提升40%,“相当于给无人机穿上‘超轻羽绒服’”。一旁的超薄铝箔与涂碳箔则瞄准电池领域,为高比能电池提供更强“电力肌肉”。
从拱墅区赶来的市民王先生带着儿子前来体验。“孩子一直以为无人机只是会飞,今天才知道它们能救火、送药,甚至守护电网。”他感慨道。
本次展览不仅是技术秀场,更是产学研融合的试验田。戴彬用“双轮驱动”总结实验室未来:一方面聚焦浙江“民航强省”战略,开发海岛巡检、海上救援等场景专用机型;另一方面布局绿色能源与新材料,攻关氢动力、太阳能混合技术。“低空经济的‘余杭模式’,将是技术、人才与市场的三重交响。”
记者离开展馆时,夕阳为“天目山三号”镀上一层金边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这些钢铁飞鸟将真正载起城市发展的新翅膀。